《颠覆竞争》

当前位置:首页>四时智慧>《颠覆竞争》
全部 22 人生 9 事道 1 《颠覆竞争》 12

竞争的弱者心态

时间:2019-05-28   访问量:1240

有人说,竞争是强者的游戏,但无论如何去看,竞争只是弱者的游戏!可以说在竞争之中弱者心态的呈现是淋漓尽致的。

 

软骨头的竞争

人本性中存在的怯懦会使人有一种自保意识,保守是人的天性。我们知道,很多自闭症患者都有着严格的生活规律,他们害怕打破,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既有的秩序体系当中,可以让他们不至于去接受新的事物,不至于去挑战他们的安全感。而人也大多如此,安全感的缺乏会让不信任无处不在。

解决信任和安全感的最好一剂良药便是竞争。

在竞争之下,人们很容易对这种游戏上瘾,和赌博无异。胜利者品味着胜利果实的味道,这种味道足以让他们的信心在这个时候得到很大提升,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实现。通过竞争的手段,来获得承认。但是,一次竞争的胜利并不足以让胜利者的信心持久,从竞争当中获得的信心往往需要不断的竞争才能够维系。

当竞争和自我证明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时候,甚至会诞生一种贪婪。贪婪并不是物质上的不满足,而是精神上的不满足;白花花的金银珠宝,是财富更是他们自己的荣誉勋章!贪婪者亦是弱者,甚至极弱者。

可以说在竞争之下,诞生的从来不是强者,而是陷于竞争的弱者。弱者,纠结于“得”,希望通过“得”来维系自己各种需求;而强者更明白“舍”,虽然不求“得”,但明白得之必然。竞争是一种弱者心态,是弱者的游戏,越竞争越积弱。

 

竞争——品牌的死局

在商业领域,一个执迷于竞争的企业,同样是对自身、对市场缺乏信心的企业,而不会是一个强势的企业。

商业领域有着优胜劣汰,但是优胜劣汰并不表示竞争至上,相反优秀的企业总是试图规避竞争。他们或者以技术改革发模式引领行业的发展,拥有充分的行业话语权;或者细分着市场,以服务或者独特的卖点形成品牌核心树。可以说,规避竞争的企业在自我发展上有着明确的视野,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时刻把握着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主动性是企业成长、品牌发展的必然选项!竞争的存在,其实是以弱者的姿态,将自己的主动权拱手相让。一旦陷于竞争,企业将随之陷入被动,行进方向被动、商业行为同样被动。

企业的商业行为我们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品牌经营、研发设计、产品生产、终端销售。品牌经营,需要明确的自身定位并贯穿始终,这是品牌塑造的关键,因为无论是传播媒介还是传播手段已经公众化、同质化;研发设计,需要打造的是专业的人才团队,在品牌之下形成技术核心力量;产品生产,毫无疑问的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终端销售,关键在于经销商渠道和客户管理两大部分的建设。这个四个部分的建设无一例外地需要企业鉴定的自信和积极主动的市场策略,简单说就是企业信念。

当竞争主导企业的时候,那么这四大部分都将面临挑战或者说破坏。

品牌让位于市场,在竞争中屡见不鲜。很多企业面临一个问题:要品牌还是要市场?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两者并不矛盾。但是在竞争心态之下,企业是呈现一种弱势的心态,只看到矛盾而忘记了共通。这种不自信会让企业方不去从品牌端解决问题,而是逐渐淡化了品牌或者品牌形象,去贴市场的热钱。品牌不立也将成为不一种必然,而品牌不立又会反过来加剧竞争因素。

竞争对人才段对建设的冲击同样不小。在竞争当中,急于见到成效的企业习惯于挖角,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本身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忽视了企业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那就是问题了。竞争当中,企业没有信心也没有耐心去培养自己的核心人才。没有信心是企业在自身人才培养上各种担心,担心是否可造,担心是否忠诚;没有耐心则是最简单的急于求成的心态。在竞争环境之下,诞生的同样是竞争心态的“人才”,同样的没有信心和没有耐心。这样的人才机制是很可怕的,没有立场只有利益,创造力、研发力都将受到掣肘。

竞争如果能够是一种品质的比拼,那么竞争倒是善莫大焉。但是在竞争当中品质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为看不见,因为不能够迅速产生竞争效果,竞争者对于品质的力量持怀疑态度。那么在商业竞争当中,合法者游走于“合格”边缘,非法者干脆“破格”而出,企业甚至陷入了不敢“高质”的无奈局面。

终端销售一直以来是企业竞争当中是交火最为激烈的一环。竞争让终端销售彻底成为利益的博弈,企业与经销商的“合作”被“利益”代替。销售的压力、高额的业绩直接催生了层出不穷的价格战。竞争简单粗暴地将销售的概念狭隘化,品牌信息的传递被搁浅,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产品,一个可以不分张三李四的产品。

竞争摧毁的不是以上这些,竞争摧毁的是企业的理想、信念、立场。也许有人说,建设心态过于理想化,不够现实!但是要明白的是,理想和利益从来就并不矛盾,关键在于理想的路子而不是理想本身,只有不接地气的理想才是空想。不管巷子深不深,酒香是最重要的,剩下的工作可以搬到大街上、可以给出明确指引,更可以送货上门!

企业信心、规避竞争并不是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管友商们如何行动,只埋头苦干,那倒是一种偏执。信息监测工作确实重要,这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信息收集下需要迅速反应,但这借鉴学习,是顺势而为,而不是对战或者盲从;应该随机应变,但是主线必须是“以不变应万变”!

说到底,竞争终归是一个企业信心的问题。

 

竞争,主动与被动

人们总是将积极性当作竞争的一大优点,但也正是这个积极性的催生,让竞争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一个“被动”的烙印。由竞争引发的动力,总是一种被动力量,不得不行动是一个标准的写照。

主动力量和被动力量的最大区别在于主体是否统一。一个主动力量,思想者和行动者是一体的;一个被动力量,思想者和行动者是分离的。当然,竞争当中不缺乏思考,不缺乏策略;但是思想和思考之间还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是道,一个只是术。

这种被动与怯懦不因地位、实力而改变,在竞争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新人还是资深者,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公司。甚至很多看似主动的进攻性行为、进攻性竞争,同样将使自身陷于被动之中,只因为挑起的是竞争。

比如,我们看到一些大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喜欢搞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利益点。如果是相关的、配套的、打通上下游的,那也无可厚非;如果是对新的行业有着全新的认识和完整的规划,那也无可厚非。因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发展与建设,必要、明确而又尽在掌握。但是如果只是因为自我膨胀而扩张,只是为了抢占市场而扩张,实际上不仅是一场豪赌,更是一场没有主动权的豪赌。

河南郑州的亚细亚商场曾经创造了一个中国商业奇迹。1989年5月6日正式开业的亚细亚商场,当年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 ;次年跃升至1.86亿元,并且此后三年,亚细亚的营业额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作为我国最早的股份制商业企业,亚细亚商场以灵活的机制、“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和出奇制胜的公关营销术,连续在中国商业领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第一”。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仪仗队、升国旗、央视广告……

然而这一切从1993年开始进入一个转折点。当年9月,亚细亚扩股成立了"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连锁霸业。1993年至1997年,亚细亚以平均每4个月一家的速度,先后开出了15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河南省内6家,省外9家。光芒万丈的亚细亚出手阔绰,不仅连锁商场装修花费不惜血本,而且每到一处便进行地毯式的广告轰炸、跳楼式的低价促销,可谓声势浩大。但也正是这一系列扩张,让亚细亚背上了沉重的资金包袱,1996年天津亚细亚商厦倒闭,拉开了亚细亚溃败的序幕,辉煌的亚细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被推倒,一代骄子无力回天。

这是一个陷入竞争被动的典型案例,原本主动地挑起市场竞争,却最终倒在竞争之下。迫不及待地去证明自己强大,恰恰证明了自己的不够强大。亚细亚的兴盛不是他们的虎口夺食,而是他们一开始就在打造全新的模式,虽然是商战,却以改革旗手的身份引领行业变革,那么也就始终掌握着自己的主动。扩张的开始,则是竞争的开始,发展与变革停止了,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短兵相接;原本的如入无人之境,变成了四面受敌,置自己于竞争之中,也就置自己于被动之中。同样的故事、同样的结局在太阳神、春都、郑百文这些中国市场经济排头兵身上同样发生。扩张之痛、多元化之痛,是以区区肉身置于四面受敌的困境,谁又怎能英姿勃发?

强者,主动把握、规避竞争,这是一个必然的局面。

我们可以看欧洲的奢侈品品牌,他们的来历大多很简单,基本都源自手工作坊,但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自我特色,贴近消费者,但并不迎合市场;或者说是在引领市场潮流,将技术、工艺、体验做到极致。我们可以看到 “香奈儿”、“路易斯威登”在各自领域的举手投足,却无法看到他们的短兵相接。竞争只能破坏他们自己的节奏。

IT界的名言“唯偏执狂能生存”,说的也恰是满满的自信与积极主动的处事态度。在一个技术门槛日益降低的IT领域,市场抢夺已经白热化,其激烈程度甚至堪比快消品。但是我们看到苹果的IPHONEIPAD先后创造市场奇迹;看到HTC凭借着雄厚的代工基础,在android时代横空出世。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主动、自我的把持?

也许有人说,所举例的仅仅是成功者而已,“偏执狂”们就没有失败者吗?当然有,而且很多。但是他们的失败并不是自信主动惹的祸,而是在实际道路上的错误路线,是自我和市场脱节的结果,或者说是偏离消费和时代的需求。同样以苹果为例,其实早在1993年苹果就曾经推出过世界第一款掌上电脑——Newton,但是高昂的售价、匮乏的支持、鸡肋的功能,注定了曲高和寡的结局。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主动不是冲动,主动是需要理智而周全的。

 

一个人、一个企业要置身竞争之中很容易,难的是从竞争中摆脱。成为强者,骄人的数据和业绩说明不了问题,要的是强大的内心。一个强者,不在于取得多少成绩,而是取得多少认同;不在于收获多少功绩,而在于贡献多少力量。

这不是标榜高尚,而是实现一种内在的自由与畅达。一个人、一个企业要卸下防护,实现开放状态,确实不容易;但是在放下之后确实可以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回归到以我为主,并不是一种狭隘,而是一种主动;以主动之力指引自我,才真正可以算作是思行合一。

思行合一,才有真正强者的诞生。


上一篇:竞争要素的再观察

下一篇:公平竞争的悖论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