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竞争》

当前位置:首页>四时智慧>《颠覆竞争》
全部 22 人生 9 事道 1 《颠覆竞争》 12

人性浅谈

时间:2019-05-28   访问量:1204

孔子说,人性本善,所以要以仁义待人,世界很美好;荀子说人性本恶,所以要以法度约束,世界才能和平。那么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呢?

单纯的说善恶,也许并不准确,因为人性的问题不在于善恶,而在于人对自己的认识不清,或者可以说人总是不愿去认识真实的自己。这些潜藏在人的意识背后的一些,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背面”。

 

社会和心理暗示

人是高级动物,人与动物相同,有纯真的善的一面;也有残忍刻毒的一面。人与动物不同的在于,高度的文明让人类建立了道德体系,但也恰是这一道德体系,让人类逐渐不能认清真实的自己。而动物则没有这方面的约束,因此动物在各种行为当中基本遵从其本性。

社会影响了人类对自身本性的认识,也造成了一种选择性认识。这种选择性认识,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自我的心理暗示是一个普遍现象。心理暗示是一个十分玄妙的东西,我们无法定义为一种物质,但却往往具有物质达不到的力量。在生活中,我们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随处可见。

典型的心理暗示有两个大类:趋善、隐善。

趋善,根本上多出于社会道德层面,克制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一些基础的趋善行为在道德体系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克制与遵守。比如偷盗等行为被社会所不齿,而原始人性当中并无此意识。

隐善,是对天性中善的一面的掩藏。这是一种退化式的心理暗示,这种隐藏多出于自我保护情形下的社会趋同。比如在当今社会当中广泛存在的冷漠、退缩等等这些,与人性本身的善恶标准背道而驰。

 

诱惑与诱导

历史的变革,往往最能集中体现人性与其背面在这其中的释放。

中国有着无数次农民起义,其演变多大同小异,我们且以李自成为例。揭竿之初,“均田免赋”是其口号,其行为是对暴政的一种反抗,在这样一场农民起义当中,人性的光辉之处不时闪现,英雄情结、弱者关怀、反抗强权,对当权者骄奢横溢的强烈不满等等等等,总之这是正义之师。然而,当天枰逆转之后,骄奢横溢的换成了曾经的李闯王,手下的将士们也从曾经的义士变成军纪败坏的流氓。

这一切只因为环境的改变。在上面这个例子当中,无论善还是恶,都是环境释放了这种存在,并且纵容其成长而无约束;当环境变化的时候,这种体现会随之改变。从中我们更应该明白,人性不可考验!

人性是在社会体系当中的综合反应。无论是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都是不可取的。考验人性同样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没有人经受得起考验,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并不完美,只是每个人所经受的程度不同而已。考验人性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以失败告终的,因为违反了生物的基本规律。

人性是有趋向性的,与其考验人性不如诱导人性,为人性创造适合的条件,充分利用人性当中的善,去完善人格,远远胜过去检验。比如,男人的英雄情结,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去利用与挖掘,强化其这种根本的善念,促使他们完成这种英雄情结的心理满足,便可以很好的让人性之善释放出来。

人性需要诱导,好比治水一样。任流自然不可取,而一位的堵截也终有崩盘之时,只有疏导才可以将水流引去该去的地方,润泽万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贿赂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行贿其实就是一种诱惑,诱发的是人性中贪婪层面,受贿者看到的是一种短期利益。而如果我们将这种行贿变成一个计划,诱导的是一个未来局面,或者是开创性或者是变革性,同样可以得到利益,但是这种利益既是一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时又可以形成实施者的心理满足。这个时候,各方面的趋善性会变得非常明显,因为他们有了信心、看到了希望、追逐着梦想。我相信任何的贿赂都比不上这种计划,因为这是建设性的。

 

自尊与自我

人性的趋善,其实我们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自我发现与寻找。人性至善的一面,应是树立自我与信心,满怀希望,不再自我迷惑。

自我的树立并不简单,很多时候人往往将自我偏位到了自尊。

从原始意义来讲,自尊是好的,人也确实需要自尊。但是我们发现,现实当中最讲究自尊的往往是那些不安而敏感的人群,所表现出来的自尊往往是一种情绪反应,一种自我证明的情绪,证明的仅仅是自我个体的存在。在一种强烈的情绪下,反而不能认清真实自我,导向了情绪自我,也导向了自我迷惑。这类人,最根本的是自信的缺乏。而今缺乏自信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人的自尊心是越来越强,而自我却越藏越深。

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也缺乏信任。正像前文所说的,人性不可考验,而在于引导。所以经常我们发现,越是不信任越是不可信任,而越是信任就越来越值得信任。这个问题的节点,还在于如何灌输信心和希望。

很多人唯有通过获得才可以获得信心。比如取得学历、取得奖项等各种结果。确实,结果是一个好的评判标准,然而如果信心产生于结果之后,那么这种结果是不好的。一方面,这种信心未必就是信心,可能只是一种自豪;信心是需要一个延展空间的,也是基于预判的,由信而果的过程。另一方面,唯有结果才可以支撑的信心,这种效果往往短暂,旋即又将寻找新的结果去实现自我安慰,陷入这个循环,人将陷入一个被动前行的状态,自信渐消、自我渐远。

现实和理想在当今是存在很大的矛盾的。趋于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而这个恰也是自我意识的根本,人性当中需要信心和希望去完成趋善性的自我发现。

人在陷入自我保护状态之后,会用一种是否有害自我的利己衡量,思维是收缩的,自然信心和希望渐少,纵有本性的善,也无可奈何。而自信之态,则完全相反。

信心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来的,这个因人而异,成长环境对此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自我层面来讲,信任态度是介于信任和怀疑之间的一个平衡桥梁。也就是,即便不信任、产生怀疑了,也用一种信任的态度去解决。比如直接就产生的问题探讨究竟,而不是发现问题之后的简单自我判断。

从外在层面来讲,这种系统性足够写一部厚厚的专著。社会层面,我无意去抨击当今的社会形态,但确实无法释放人性中的自我,属于典型的打压的。但不要忘记的是,社会的根本还是由人构成的。信心和希望是一种可以传导的物质,给予别人充分的信任,很多时候有着神奇的效果。

在自我之后,方谈理想,方谈美好。

 

贝雅特丽齐情节与爱情

爱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答案,但是从人性的根源上来说,爱情源自一种自我欺骗。

爱情源于动物界的求偶行为,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性逐渐从自然生理形态向两个极端演变。一个极端,认为性是神圣的;一个极端认为性是肮脏的。但是无论哪个极端,都从社会角度粉饰这种正常生理行为。而爱情是最好的取得社会认同的表现方式。

爱情实际是一种贝雅特丽齐情节的典型心理暗示的表现。

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神曲》中所描述的圣女。传说但丁九岁时见到这个小姑娘,便如睹天人、一发不可收拾,影响了诗人的一生。在此后的创造道路上,但丁将贝雅特丽齐奉为女神的化身。但丁的这种爱情是纯粹的精神上的爱情,是脱离了物质的一种最美好的自我追求。同样的例子,我们在《堂吉诃德》中也可以见到,这位勇敢的骑士恋上了一位名叫杜尔西娜雅的村姑,为爱情而战成了他骑士精神的一种力量所在。

几乎所有相信爱情的人,他们心目中的爱情同样源自于心中的精神信仰,只不过有人在带到了现实当中,有人沉浸于精神。

一直以来,我们所谓的初恋情结,也正是这种贝雅特丽齐情结的典型反应。并非是谁不可取代,但是那些都是物质的,初恋情结的美好在于寄托一份完完全全的精神理想,是梦与希望所在,纯洁而无暇的。很多人梦碎以后,便无力再去逐梦,流于现实的结果是将梦想放弃,于是乎更难忘却。

贝雅特丽齐这种情节或者说心理暗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趋善的心理暗示,是最为纯粹的人性善之一。也是出于自身的一种良性诱导。

 


上一篇:公平竞争的悖论

下一篇:拍马屁的大哲学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